20万亿市场在路上!智慧养老行业成银发经济核心引擎

20万亿市场在路上!智慧养老行业成银发经济核心引擎

时间:2025-9-26 编辑:1335079635@qq.com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中度阶段,传统养老模式受限于护理人才短缺、服务效率不足等问题,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而智慧养老凭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成为破解养老困境的核心路径。从养老机器人的功能迭代到“居家+社区+机构”的场景联动,从国家政策的系统性支持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容,中国智慧养老行业已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

行业发展背景:

龄化与人才缺口催生需求

中国老龄化进程深化与养老人才短缺的矛盾,直接推动智慧养老需求释放。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0%;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8亿,占比达27.8%。

(数据来源:深圳来觅数据信息科技)

老年失能人口规模庞大,2024年三级、二级、一级失能人口分别为4654万、3808万、2138万,其中三级失能人口年度总经济负担高达1.35万亿元。而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从业不满一年者占20.5%,5年及以上从业者仅27.7%,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缺口分别占机构紧缺人才的85.6%、41.7%,传统人力照护模式难以为继,智慧养老成为必然选择。

技术核心载体:

养老机器人引领硬件升级

养老机器人作为智慧养老核心硬件,已形成康复、护理、陪伴三大品类,且持续迭代进化。从全球市场结构看,康复机器人占60%、护理机器人占34%、陪伴机器人占6%,凸显功能优先特征。

(数据来源:深圳来觅数据信息科技)

康复机器人技术壁垒最高,需通过医疗认证,正从单一设备向“硬件+软件+服务+数据”生态化模式发展,国际企业EksoBionics、Cyberdyne主导高端市场,国内傅利叶智能、大艾机器人等凭性价比崛起;护理机器人聚焦生活照料,整合生命体征监测、远程会诊功能,苏州伊利诺五代二便智能护理机器人通过欧盟CE、美国UL认证,已在国内外推广;陪伴机器人虽渗透率低,但正整合情感计算技术,汤姆猫、LooiRobot等企业积极探索。

(数据来源:头豹研究院)

不同老年群体需求存在差异:活力老人依赖护理机器人,半失能与失能老人需康复与护理机器人协同,年长老人更需陪伴机器人。腾讯等科技巨头跨界布局,其RoboticsX实验室研发的“5号”机器人,可提供生活照料与情感服务,推动产品向“全场景智慧康养伙伴”转型。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行业规模持续扩容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智慧养老规模增长。国家层面,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外骨骼机器人地位;2024年《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广智能护理机器人;2025年中国牵头制定的IEC63310国际标准发布,为养老机器人提供认证基准;同年6月,工信部与民政部开展试点,32个智能养老机器人项目入围。

地方层面,西安对养老机构购置智慧养老产品按成交价30%补贴,最高20万元;上海、北京探索“机构+社区+居家”模式,将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市场规模方面,2020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38亿元,2023年增至66亿元,预计未来5年突破170亿元;2022年养老产业规模超10万亿元,预计2030年达20万亿元。居家养老因“9073”模式(90%居家、7%社区、3%机构)成为核心场景,智能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应用率分别达78%、72%。

(数据来源:硕远咨询)

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迈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行业面临多重挑战:技术上,陪伴机器人情感交互真实性不足,护理机器人成熟度待提升;68%的生命科学企业面临数据孤岛、隐私安全等问题,影响智慧养老AI应用;市场上,养老机器人家庭渗透率低,中老年群体认知度不足,全球呈现“高认知、低应用”特征,2024年超半数日本机构未引进,中国市场类似。

(数据来源:KPMGChina)

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融合深化,AI与量子技术、数字孪生结合,推动机器人向自主决策升级;二是模式创新加速,“硬件+服务+数据”生态普及,社区共享租赁等模式涌现,如上海傲鲨以10元/小时低价吸引轻度失能老人体验;三是生态协同加强,政企医联动构建“医养康养结合”体系,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照护。

真诚期待与您的合作

获取报价·了解更多业务·7*24小时专业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