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被视为破解老龄化难题的关键一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智慧养老能够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提供个性化、高效化的养老服务,有效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促进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智慧养老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智慧健康养老,这已然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01
智慧养老发展现状
▽01. 国家政策规划现状 2023年2月,《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由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发布,旨在打造智慧健康养老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及养老需求。该计划提出开发多模态行为监测技术、跌倒防护技术等,并支持发展具有健康状态辨识功能的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
2023年12月,《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旨在解决老年人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时遇到的困难,推动数字技术与适老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该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底实现四大目标,包括标准规范体系、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老年用户体验、数字技术适老化产业生态的初步形成。
2024年2月,由民政部和国家数据局共同推进的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提供实时、高效、便捷的智慧养老服务。该平台将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和养老服务行为的全流程智慧监管。
整体看来,智慧养老行业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启蒙期(2011—2016年)、探索期(2017—2022年)、成长期(2023—2028)、成熟期和涅槃期。最后的涅槃期一般也称为衰退期,在这里用“涅槃期”是希望智慧养老届时能够涅槃重生。
▽02. 我国当前的养老模式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9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7亿人。十四五末期,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
“老有所养”涉及老年人居住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关键的还是老年人在哪里养老。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9073”养老模式,即90%在家中养老(居家养老),7%在社区养老,3%在机构中养老。其中,居家养老占据绝对主导。
02
智慧养老:定义与现状
数字化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深度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养老,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智能、高效的养老服务。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匹配与高效供给。通过智能设备收集并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及服务需求,为每位老年人量身定制服务方案,通过技术手段对老人的健康管理、紧急救护、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做出及时和精准的响应。▽01. 智慧养老的定义 我国的智慧养老处于成长期,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智慧养老运行的有效模式,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更好地获得数智化社会的红利而服务。 智慧养老(Smart Senior Care,SSC),是指利用数智化技术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交互,不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使智慧科技和智慧老人相得益彰,帮助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尽可能地增强独立性,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智慧养老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分别是:智慧助老、智慧孝老和智慧用老。智慧助老,即是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帮助老年人;智慧孝老是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孝敬老年人;智慧用老除了用信息技术支持老人为家人提供帮助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系统或平台实现代际知识转移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02. 智慧养老的需求
十四五规划时期,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然而,中国养老正面临着资源和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矛盾。以广州为例,目前广州老人总数达179万人,但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仅有七万多张。
2.2 中国老年群体常见生活问题
行动不便 > 灯光、窗帘重复开关,费时费力
记忆力衰退 > 水电气忘关,引发资源浪费和危险
听视嗅衰退 > 隐患、危情难以及时发现
行动力弱化 > 危情发现无法及时报警或处置
无人陪伴 > 防入侵、防盗能力弱
深居简出 > 危情发生时无人知晓
多患有老年病 > 对舒适环境需求较高
2.3 中国智慧养老产品迭代
在2022年新增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中,有20项用于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这部分产品为申报目录中新增的类别。这展现出智慧技术与社会化养老相融合的趋势,并且越来越重视智慧技术的场景化应用。老年辅助器具类和适老化改造智能产品也是2022年申报目录中新增的类别,但申报数量较少,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对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主要分为面向健康和养老两大类的服务。智慧健康服务(113项)包括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生活护理;智慧养老服务(91项)包括互联网+居家养老生活照料、老年人能力评估、线上老年教育/购物、养老机构信息化等服务类别。服务类数量也同样呈现申报数量增速放缓的现象。要注意的是,在2022年新增类别中,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品类中健康管理类智能产品-社区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和场景化解决方案-智慧药房以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类中智慧健康服务-互助养老服务数量暂时为0,可能的原因包括:此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建设存在缺失,各企业对于此类产品仍在设计或开发阶段;部分企业没有关注或不了解申报工作,没有及时申报;部分生产通用型产品的企业可能会误认为该申报只面向老年智慧健康领域的特有产品,因此没有申报。
03
智慧养老关键技术体系
与应用建设内容
▽01. 健康监测管理与智能安全预警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和血压计,可实时采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如心率、血压和血糖水平,并同步至云端,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远程分析,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风险并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利用烟雾报警器、燃气泄漏探测器和跌倒检测传感器等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如烟雾浓度超标、燃气泄漏或老人跌倒,系统立即向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包括家人、社区服务人员或急救中心发送警报,确保老年人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援助,有效预防和应对紧急状况,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02. 智能家居与居家养老 通过集成智能设备,如智能音箱、智能照明和智能温控系统,老年人只需简单的语音指令或轻触屏幕,即可轻松控制家电,调节室内环境,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智能冰箱可以跟踪食物库存,智能门锁确保安全,智能窗帘则能自动调节光线,均无需体力劳动,为老年人创造更加智能、安全的居住环境。智能腕表、一键呼叫系统和互联网视频设备,可帮助老年人可以便捷地获取助餐、助洁、代办等服务,甚至进行远程健康咨询,如同使用打车软件一样简单。智能护理床和红外线跌倒报警器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状况,确保及时响应任何紧急情况,从而实现智能看护,让老年人即便在家也能享受到全面、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03. 社交互动与智慧社区 老年人通过在线社交平台和视频通话,能够轻松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有效缓解孤独感,增强社交互动,提高生活幸福感。平台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丰富的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精神状态。智慧社区以社区为依托,构建了集健康中心、日托中心、助老食堂和文娱课堂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监测、健康指导、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全方位的照料。平台不仅远程监控老年人的居家情况,还支持线上预约服务,与医疗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等多方合作,确保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快速响应,构建了一个温馨、便捷的社区养老环境,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04. 智慧机构与三位一体 智慧机构即利用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和紧急呼叫系统,对传统养老机构进行智能化改造,不仅提供持续照料,还特别聚焦于康复护理,由专业医护人员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如长期卧床或需要姑息治疗的患者,提供健康护理、康复促进和临终关怀等服务。三位一体智慧养老则打破了传统养老模式的界限,融合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不仅具备康复护理功能,还提供日托和上门服务,辐射到居家老年人,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和信息平台整合,实现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05. 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与适老化设计
智能机器人借助语音识别和智能导航技术,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能执行家政任务,提供陪伴和安全保障,通过互动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提升其生活质量。虚拟现实技术则为老年人带来了丰富的娱乐和文化体验,如虚拟旅游、认知训练等,使老人在家就能享受沉浸式的乐趣,刺激认知能力,延缓衰老。适老化设计贯穿于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从用户界面的直观易用到设备操作的简化,再到功能设置的贴心考量,确保了老年人能够无障碍地使用智能设备,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04
我国主要城市
数字养老创新实践案例▽01. 智慧居家养老:苏州市姑苏区“居家乐”虚拟养老院 姑苏区是苏州市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截止2022年度,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23.66万人,老龄化率高达31.52%。让每位老人拥有惬意的晚年生活,是姑苏区重要的民生课题。2007年苏州市依托原葑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了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由苏州电信提供技术支持,鼎盛物业进行运营。2012年,服务中心与鼎盛物业分离,成为独立运营的民办非企业类社会组织。2017年成立居家乐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2022年更名为江苏居家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负责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行双轨制运行。
居家乐为政府援助对象、补助对象和自费老年人提供包括居家生活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居家安防服务和远程健康服务在内的多项养老服务。建设呼叫中心,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分布情况在街道和社区建立服务站点,通过热线电话、网站、公众号、APP和服务中心有机结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中心自建国内首个互联网智能监督管理平台——云智家,进行服务对象管理、工单管理、员工日常管理、上门服务质量跟踪管理、数据统计及分析等内容。居家乐实行全员合同制全职管理,建立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保障服务人员的稳定性,截止2021年底,居家乐在册员工规模2780人,累计覆盖服务用户超134万人。▽02. 天津市打造银发智能服务平台和智慧康养社区
天津市面对老龄化加剧的挑战,积极创新,打造了AI银发智能服务平台和智慧康养社区。该平台采用“1+2+6+N”体系,即一个AI平台、两项核心技术和六大服务,以及N个个性化应用,形成市区两级联动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平台利用数据分析、物联网、智能语音等技术,对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进行监测预警,提供健康管理、应急保障等服务。通过龄动康养系统,进行多维度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养老方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截至目前,平台已覆盖天津多个区,服务逾1.7万户老人,有效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获得广泛好评。▽03. 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社区:灵颐管家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灵颐管家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革新了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它以满足长者个性化需求为核心,秉持着适老化服务理念,构建了一个集“养老管家+云端平台”于一体的高效线上线下服务体系。这一模式聚焦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通过养老管家作为桥梁,精准对接老年人与家庭的需求,与政策指导、健康服务、社会参与及家庭关怀等多维度资源有效联动,促使养老服务从被动的“找服务”跃升至主动的“我要服务,为我服务”的新时代。它巧妙地将分散的个性化需求聚合,形成规模化的“批发式”需求,从而助力服务供应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借助数字化手段,灵颐管家对养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实施闭环管理,不仅增强了整体的运营把控力,还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真正做到了养老服务的精细化与智能化管理。▽04. 智慧社区养老:湖州市吴兴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
湖州市吴兴区属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截止2022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人口数达12.88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8.4%。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缓解老年人需求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不平衡日益突出的矛盾,区民政局投资1600万元,总建筑面积3186平方米,打造全市首个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于2019年开始筹备,2020年投入运营。中心建有养老顾问、托养区、康复室、老年食堂、老年电大、阅览室等功能区。
中心以“政府+市场”的方式,采用政府扶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中心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引入先进智能化软件设施38项,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家庭支持、托养服务、心理疏导、康复器具租赁、老人身体评估、文娱活动、智慧养老等30多项服务,形成了机构全托、社区日托、居家服务相衔接的养老服务格局,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要。
一是数字化打造全周期服务。开发健康态势监测平台,对104661名老年人的基础档案、就诊记录、服药规范等医疗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试点智能穿戴设备,通过数据回传、自主分析,实现预警“双端提醒”(医生、老年人)和及时干预。对12.53万老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人员信息、养老服务设施信息等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推送为老服务信息,逐步实现养老服务全景整合及全景数据大屏展示。
二是线上线下推进全链条追踪。通过老年健康态势、生活需求等“云健康”大数据分析,规划设置线下“便民云诊室”和“云”药房。简易设备轻松操作、轻松取药;老人可在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远程全过程记录、诊疗全过程跟踪、就医全过程指导,与专家云上“面对面”,在高效便捷基础上实现了精准治疗。
三是多渠道提供全天候保障。开通12320健康服务专线和12349社区养老服务专线,以“一键拨号”形式,为辖区老人提供预约挂号、家庭医生咨询等健康服务和养老政策、养老服务需求等咨询推动服务。安装“一键帮”的老年人只需要按下家中的按钮,需求便会响应到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再由服务中心提供老年人所需的服务。健康专线服务已贯通市域内21家公立医疗机构、5家优质民营医疗机构资源和14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区养老服务专线2020年服务13万余人次。除健康热线外,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嵌入智慧养老平台数据信息,融入电脑端派单系统、手机端微信小程序和电视屏幕端展示界面3个端口,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使用需求。同时拓展远程提醒、动态监测、自动报警和自动记录等养老监管服务功能,60%以上中央老年食堂安装智能服务系统,100%实现实时跟踪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情况。▽05. 智慧机构养老: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位于上城区,占地面积169亩,设计床位2000张,是民政部首批确认的公办养老改革试点单位。三福院于2014年开业,具备颐养、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内设八大园区,接收杭州市常住户籍75周岁以上自理老人及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目前入住老人近1200人,需要护理型占比60%。
作为浙江省“智慧养老院”首批试点单位,杭州市三福院采取“智慧终端+应用场景+数据展示”的方式建成全国首家数字孪生养老院,集成提供全要素数字化表达、动态三维呈现、智能决策支持、仿真模拟推演。
一是智能画像精准服务。针对入院老年人打造“从入院到离院”的全周期电子档案,详实记录入住评估、护理服务、康复治疗、点餐购物、社交学习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整合、提取、分析,形成精准的“人物画像”,为老人提供颗粒度更高的服务供给,促进“人找服务”换挡为“服务找人”。
二是智能人事数字管理。市三福院内现有员工300余名,其中一线员工占九成。传统管理模式下,人事管理重垂直用权,轻平行沟通,各科室、班组间在制度执行、规则运行上普遍存在壁垒和盲区,既增加内控成本,又容易引发矛盾。通过员工全周期应用,形成全院员工入职离职、定岗调岗、出勤请假、考核薪酬等共享数据库,并可从年龄段、专业度、薪资比等多层面进行动态分析和转化利用。依托智慧人事进行流程再造,将原先14类碎片化工作,合并为7个责任清晰、链路流畅的工作闭环,有效降低运行和沟通成本。
三是智能决策精细管理。市三福院地域面积广,院内楼宇多达32幢,现有设备设施14类、3900余件。长期以来,巡查、保养、维修等常规工作挤占大量时间和人力,同时存在精准度不高、数据反馈滞后等问题。通过设备全周期应用,将设备启用、维护、停用等关键节点纳入“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并依托数字驾驶舱进行三色图像呈现,系统自动开启维保提醒,督促工作人员定期更新记录,及时上报异常情况,有效减少突发性故障。2022年,市三福院在线维保记录近2万次,设备维护类人力费用支出缩减10万元,维修费用支出较上年度下降11%。
▽06. 智慧医养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医养护综合体 截止2020年底,浦东新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2.78万人,占总人口的32.9%,部分街道的老龄化率甚至接近40%。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浦东新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联网服务全覆盖”的模式,以医联体牵头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延伸,建立医养护综合体,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短期托养乃至医疗服务等全梯度、全方位、全周期的照料需求。
周家渡医养护综合体位于浦东新区邹平路,于2021年正式投入运营,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是浦东首家“医养深度结合的综合体”。周家渡医养护综合体由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邹平分中心、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周家渡养护院等三家单位组成。在综合体内,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构建了全方位、梯度式的养老结构,提供差异化服务。
综合体设有老年护理床位203张、养护床位342张、安宁疗护床位10张,基本满足周边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综合体不仅能够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医疗护理、文教体娱、紧急救助等各类服务,更重要的是综合体集成各类科技设备、配置5G网络环境,构建了社区智慧养老数据中心,设有“互联网医疗云诊室”。 社区老年人可前往服务中心“健康小屋”进行身体体检,拿到报告后至二楼的“云诊室”,提前一天预约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上传体检报告,通过手机即可让医院远程问诊,不需要前往医院。老人在这里建立包含基础数据、慢性病情况的健康档案后,可以通过远程咨询平台连线大型医院的远程医学中心,获得报告解读和健康咨询等服务。互联网医院可以直接医保结算,药品快递到家,涉及的老年人互联网就医费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支付就诊费、药品费或治疗费,无须额外支付费用。



